娄葑镇志

当前位置:首页>>地方志书
 返 回 
概述

娄葑镇是苏州工业园区5乡镇之一,位于苏州古城东郊。

因城区扩张和区划变动,现今娄葑镇的行政区呈若干片状,分布在苏州城东的娄门、相门、葑门之外,以及城南的南门、盘门和城北的齐门之外,镶嵌在黄天荡、金鸡湖、鲫背湖、独墅湖、阳澄湖等5个湖泊之间;地域跨度大,东至跨塘镇、斜塘镇,南接吴县市郭巷镇、长桥镇,西依苏州古城区,北连吴县市陆慕镇。全镇南北断续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面积34.17平方公里。有7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委会),2个水产养殖场。人口37067人。

娄葑地区历史悠久,经考古调查和发掘,娄葑曾经出土过良渚文化时期的石斧、陶器等文物。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生活在娄葑这块土地上。

娄葑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雏形期。商周时期,娄葑地区属勾吴范围。周敬王六年(前514),阖闾即位,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今苏州城)。设城门8座,其东有娄门、葑门。“娄葑”地名可溯源于此。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娄葑地区属吴县。唐武则天通天元年(696),析吴县东部、北部置长洲县,娄葑地区入长洲县版图。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东南置元和县,娄葑地区绝大部分入元和县版图。辛亥革命次年起,娄葑地区属江苏省吴县,为苏州古城的附郭地带,分属陆慕市、郭巷乡等6个市、乡。1930年5月,娄葑地区分属吴县6个区10余个乡,以后所属区、乡又多次变更。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成立苏州行政区,辖苏州市和吴县等5县。娄葑地区由苏州市与吴县分治。这个时期,苏州古城东、南、北郊附郭地带人口和村落密集,工商业活动比较频繁,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域。

二、形成期。解放初,苏州城郊划出若干乡级建置的行政区域,由于规模都不大,后来俗称“小乡”。1956年,小乡再度合并,“娄葑”首次作为一个合并后的较大的乡的名称被正式使用。1957年和1969年,随着青旸和苏渔两个行政乡先后并入,娄葑乡境域基本成型,总面积达42平方公里。

三、发展期。80年代以来,随着苏州市区的发展,娄葑与城市接壤的自然村陆续被征用,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并出现了农村住宅与城市交错分布的独特现象。

1994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在原属娄葑乡的8平方公里土地上启动,娄葑乡则由苏州市郊区划归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其目标是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设施相配套的现代工业园区。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周边乡镇,娄葑获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大飞跃的历史机遇。娄葑人民奋力拼搏,抢抓机遇,积极主动地接受苏州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使娄葑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90年代后期,娄葑镇初步完成从农业经济为主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小城镇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江苏省百强乡镇的行列。1999年,娄葑乡撤乡建镇。1999年娄葑镇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0亿元,是1994年的2倍;年财政收入1.6亿元,是1994年的11.4倍;人均收入达6909元,是1994年的1.8倍。引进合同外资2.9亿美元,是1994年的26倍,实际到账外资1.1亿美元。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娄葑镇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自身特点,主要是:

一、典型的鱼米之乡。娄葑地处太湖流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地势低洼,河湖遍布。90年代以前,娄葑人民以渔耕为主,南片盛产水生作物,如芡实、莲藕、茭白、荸荠、茨菇、水芹、红菱、莼菜等,被誉为“水八仙”;中片、北片以水稻、三麦、油菜、旱地蔬菜生产为主,是粮食、油料作物的高产区。

二、便捷的水陆交通。娄葑紧靠古城苏州,与吴县、吴江、昆山接壤,特别是邻近国际大都市上海,人流、物流和信息文化之流历来通畅。

八九十年代,镇内形成了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在内的立体交通格局:东环路纵贯南北,苏沪机场路横穿东西,全镇各村、居委会、工业区与镇外边公路主干线及苏州工业园区的现代化城市路网都有大路相连,全镇公交车线路多达14条。

镇外,则是长江下游“金三角”四通八达、气势宏伟的大交通格局: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跨境而过;虞苏嘉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镇南的京杭大运河、吴淞江,镇北的娄江等古老河道,经过改造也都成为通江达海的高等级水运航道。

三、发达的城郊经济。数千年来,作为近郊乡镇,娄葑不但以它丰富的农、副、渔业产品养育着江南名城苏州,而且还是古代苏州城市生产、生活和防御所需手工业产品的重要基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娄葑一带就是干将、莫邪等冶铁铸剑的地方。大小工场绵延10余里,各路工匠数以千计,炉火相映,锤击之声相闻。这里出产的兵器和农具品质全国一流,是吴国称霸的强大物质基础。史学家顾颉刚曾把娄葑一带称为“当年吴国的工业区”。明清时期娄葑葑门塘及娄江两岸仍有成片的锻铁冶坊,兴旺景象一直维持到19世纪中叶。

娄葑现代工业的起步始于1958年。70年代末,社办企业总收入增长165倍,超过了1千万元。80年代进一步发展,基本形成了纺织、电子、化工、医药、建材、机械等多个工业门类。1993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工业已取代农业占据了全乡经济的主导地位。

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的启动,掀开娄葑经济发展的崭新一页。娄葑乡(镇)党委、政府适时对全镇工业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划,在镇南、镇北分别建立星红和洋板泾两个工业小区,从无到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到1999年底,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9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1亿美元。

四、先进的城郊文化。由于地处城市边缘,娄葑得以在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较多地借助于苏州丰富的城市资源,更重要的是娄葑人往往能通过城乡交流,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得风气之先。隋唐以后,苏州成为全国财货集散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商埠,来自闽广南洋的番货由海道经吴淞江抵于娄门、葑门,再转由运河向北方、南方的内地分流;内地的南北货和江南的丝绸、百货则汇集于此,舶海而去,远至朝鲜、日本、交趾(越南)及南洋各地。清宣统二年(1910)即有人在娄葑创办官立新式初等小学,这在苏州全市、江苏全省都是相当领先的。娄葑是如今江苏省的基础教育先进乡镇、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和体育先进乡镇,这除了因为拥有较先进的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外,更重要是因为有大批开放好学的年轻人。在历年的考试中,在摄影、卡拉OK、现代舞蹈和篮球、游泳等类比赛中常有不俗表现。

城市便利和田园风光可以兼得,也使娄葑向来成为吸引城里文化人居住的好去处。“竹墩沈氏”以诗书传家,14世纪中叶从浙江归安迁来苏州,就在葑门外今天的娄葑镇友谊居委会一带生根繁衍。清代大诗人、大学者沈德潜是第十三世孙,他的大部分游学、教书生涯都是在娄葑度过的。对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而言,娄葑又是他们依托城市设施,争取农村市场的最佳窗口。以《医经原旨》传世的清代名医薛雪是娄葑人氏,近代名医许伯安则为娄葑地区的医疗事业呕心沥血。今天为国家卫生部批准的“一级甲等”医院的娄葑镇中心卫生院,就是解放初期由10多名在娄葑开业行医的中西医生联合创办的。从地方文化形成的角度看,他们的文化影响远大于其在具体专业上的建树。

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机遇,为娄葑展现出一幅灿烂的远景。据有关规划,在21世纪最初的5年里,娄葑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达到21亿元;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5%以上;全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11年。21世纪将是娄葑镇展翅腾飞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