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塘镇志

当前位置:首页>>地方志书
 返 回 
概      述


跨塘镇东西长9.25千米,南北宽7.5千米,总面积40.1平方千米,是苏州工业园区五乡镇之一。跨塘镇古名娄下镇,乃姑苏娄门外第一商埠,因跨于

至和塘(今名娄江)娄关之东而得名,今有娄下镇石碑为证。跨塘西衔娄葑镇,东与唯亭镇接壤,北濒阳澄湖,与陆慕、太平、阳澄湖三镇隔湖相望,南临金鸡

湖,与斜塘镇为邻。娄江水道、312国道、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横穿镇中。

199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7.85亿元,比1978年增长10倍以上。有耕地34 318亩,总人口为30 353人,其中农业人口24 016人,占总人口数的79.1%。

有25个行政村(其中24个农业村,1个渔业村)和1个镇区居民委员会。跨塘地区历史悠久。1983年经考古调查,在跨塘龙会村后巷东,6万多平

方米的古文化遗址内,采集到崧泽文化时期的泥质灰陶豆、夹砂红陶罐及周代拍印回纹、方格纹、叶脉纹的几何纹硬陶片和原始瓷碗等文物。这证明早在新

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生活在跨塘这块土地上。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年的不断奋斗,尤其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跨塘镇的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跨塘镇经济、

社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如下一些特点。

    一、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跨塘全境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46米。境内河港纵横,湖荡棋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其土地经过干百年的耕耘成为良

田,盛产稻、麦、油菜。阳澄湖清水大米,以软、糯、干、香等特点名闻遐迩。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自然灾害的侵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生产工具、耕种技术等的落后,正常年景水稻亩产一直徘徊在150千克上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多次大搞水利建设,疏通河道,筑块石护坡,平整土地,使大片农田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乡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86年~1999年,

全镇粮食产量连年超1.5万吨,平均亩产717千克,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0.5万吨。    跨塘北临阳澄湖,清水鱼、虾等水产品,历来著名,阳澄湖大闸蟹著称国内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跨塘的水产

养殖发展迅速,至1999年底,内、外塘水产养殖面积12 350亩。全年上市贸易的水产品达3 300余吨,阳澄湖大闸蟹年成交量3.5万千克,成交金额644万元左右。

    二、举足轻重的城市“菜篮子”。跨塘紧靠苏州市区,种菜历史悠久,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早在明、清时期,靠近苏州娄门的倪浜、唐庄、杨家门、

横泾等村农民,每日清晨肩挑蔬菜担头,穿梭在苏州大街小巷叫卖,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苏州市区的不断扩大,郊区菜地的减少,跨塘成了苏州市民蔬菜的

主要供应地之一。1993年,苏州市政府明确规划跨塘为“菜篮子工程”基地重点乡,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展,至1999年底,有5380亩。加农户种植的季节

性蔬菜面积,全镇共有12 600亩。现今,跨塘每天有1000多担(每担50千克)新鲜蔬菜进入苏州市区各大菜场,相当于市区每天蔬菜上市量的三分之一。

1994年,跨塘镇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投资400万元,建成占地300亩的蔬菜园艺场。1998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支持下,跨塘镇又和日本米可多公司合资创

建绿洁康园艺场,采用日本新技术、新品种,生产无污染蔬菜、瓜果供应市区各大宾馆。1995年~1997年,跨塘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蔬菜种植先进镇,1997

年,跨塘镇政府被苏州市政府评为“菜篮子工程”先进单位。

    三、建筑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乡镇工业。解放前夕,跨塘除了两家小型碾米厂外,都是手工操作的服务性修配行业。70年代初期,开始创办小型加工

工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工业迅速发展,在312国道和娄江南、北两侧逐步形成跨塘镇、村工业小区,并吸引许多苏、沪等地国营企业及外商投

资办企业,涌现出一批经济效益较好的建筑、建材、化工、丝绸、纺织、印染、机械、电子、环保等乡镇骨干企业。创办于1965年的跨塘建筑站,乘着改革开放

的东风,逐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1985年实现了“三个一”(1000人的队伍,1000万的产值,100万的利润)。1993年批准为二级企业,成为全吴县第一家、

也是苏州建工行业首家集体股份制企业。1994年组建成苏州金宇建设集团公司,成为市级集团企业。年施工能力2亿元左右,工程创优率保持在全苏州

市同行业前列,并赴科威特、也门、日本等国施工。近五年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江苏省最佳企业、江苏集体建筑“十佳企业”、

资信AAA级企业、苏州市明星企业、苏州市最佳企业,在全国百强乡镇建筑企业中列第31位。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1985年,跨塘镇工业总产值为3 232.76万元,相当于1975年工业总产值的15.5倍。1993年工业总产值达97 576.79万元。1997年起,村、镇工业先后

转制为民营企业。1999年底,跨塘镇登记在册的企业114家,工业总产值为64 393.50万元。

    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阳澄湖畔,碧水盈盈,风光旖旎,自古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到此定居。唐代名相陆贽,晚年常在桥头浜郎村居住,与民同

乐,深受百姓爱戴,病逝后,桥头百姓特在浜郎村为其建衣冠冢1座,以示纪念。明代开国名将陆童的子孙,聚居○○城,繁衍生息。清代名士冯行贞,晚

年定居跨塘阳澄湖畔小村庄,以经书教授,诗画自娱。跨塘地区在明、清之际,吴歌恔扬,吟咏唱酬,讲学授徒之风,盛极一时。民国元年(1912),有清末秀才

苏州人张洛英,受新学思想影响,到跨塘集镇创办新式学堂,这在苏州郊县也属领先的。解放后,跨塘镇出身的一批教授级的高级知识分子,工作在全国各

地,或在欧、美等地大学任教。

    跨塘的民间文化、传统体育,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抗美援朝运动开始,跨塘镇上自发成立业余戏剧团,70年代初开始成立公社文艺宣传队,配合中心

工作,以戏曲文艺的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93年,自编自演的《三月的江南》,获两省一市歌曲创作大赛奖。《娄江》文学季刊,自1992年创办坚

持至今,促进了镇内众多业余文学爱好者及广大中小学生的创作热情。成立于1995年的《姑苏书画院》,团聚了一支中、老年书画队伍,积极参与文化下乡

活动,并多次在省、市比赛中得奖,也培养了一批青少年书画爱好者。早在30年代后期,跨塘就有足球活动,五六十年代,集镇、农村有多个足球队,赛事不

断。50年代初期,开展篮球活动,一直兴盛至今。1985年,在吴县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一,篮球比赛第一名。1986年,在苏州大市首届农

民运动会篮球赛上勇夺桂冠,代表苏州市参加在淮安举办的江苏省“丰收杯”篮球赛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跨塘镇相继被江苏省评为首批“体育先进乡镇”

和第二批“群众文化先进乡镇”。

    五、步入小康的农民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跨塘镇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市场繁荣,商品充足,供销两旺。高档家用

电器、汽车、摩托车越来越多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跨塘人民在衣食住行诸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步人了小康生活。1999年,全镇农村人均收入6169

元,人均住房66.54平方米,农村96%农户住上新楼房。

    1978年,历史上长期为害的血吸虫病基本消灭。跨塘卫生院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从1987年开始,连续4年获得苏州市示范乡(镇)卫

生院称号。1991年,经苏州市卫生局评审,达到“一等甲级”卫生院的标准,成为一个能防能治服务于全镇人民的镇级卫生医疗中心。农村普遍推行合作医

疗制度,25个行政村,都建成了合格卫生室,其中5个卫生室被评为“苏州市规范卫生室”,为人人享受初级保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和生活质量,从1995年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卫生镇、卫生村活动。1998年和1999年,渔业、西南两个行政村,率先成为“江苏省省

级卫生村”。

    六、“做强、做大”的跨塘新镇正在规划中。跨塘镇于1994年5月划归苏州工业园区管辖,娄江以南的集镇及3个行政村,因位于苏州工业园区70平

方千米中外合作区内,需全部搬迁。跨塘新镇区规划于沪宁铁路与沪宁高速公路之间,首期规划面积200公顷,西段为行政、商业、住宅区,东段为工业区。

到2000年底,工业区内累计有29家外资企业、73家内资企业前来落户。累计吸引合同外资8 147.17万美元,到账外资2 440.246万美元;合同内资

17 700.86万元,到账内资17251万元。并已开始向东扩展。娄江以南的村民,从1995年开始向新镇区搬迁,预计至2002年上半年,3村村民及集镇居

民、商店、各市镇单位及外地驻跨塘的单位将全部搬迁结束。现今,按照苏州市“做强、做大”的要求,有关方面正在重新规划可容纳五万人口占地15平方

千米的跨塘新镇,其中5平方千米为工业区,5平方千米为商业、行政区,并将在阳澄湖边开发旅游度假区。沿阳澄湖的环湖公路已完成部分路段,由苏州

工业园区往北跨越娄江、312国道、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直至阳澄湖边的娄跨大桥也将于2002年10月动工。

    21世纪,跨塘镇这颗镶嵌在阳澄湖畔的明珠,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将辉映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光彩!